報社編印的《通訊之友》
“在眾多新聞單位寄給我的信件中,有幾封《揚州日報》編輯部的舊信封,我兩次搬家都沒有舍得將它丟棄……”21年前,高惠年曾寫過一篇《多彩的舊信封》的文章,講述上世紀八十年代《揚州日報》編輯與他書信往來的故事。
家住邗江區瓜洲鎮85歲的高惠年,原來在瓜洲供銷社工作,從小愛好詩詞的他,在復刊后的《揚州日報》引領下,一步步成長為“鐵桿”通訊員。高惠年一直保存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揚州日報》編輯寄給他的信件、信封,它們見證了黨報復刊初期勤儉辦報的精神,飽含了黨報與通訊員的深厚情感。
(資料圖片)
高惠年珍藏的舊信封
詩詞愛好者當起通訊員
報道瓜洲時代新面貌
“我原來投稿主要是詩詞,《揚州市報》復刊后,才開始寫新聞,一直寫到73歲。”高惠年說。
高惠年雖然只有小學文化,但他愛好創作詩詞。1956年,18歲的高惠年進入瓜洲供銷社工作,那一年,《揚州市報》創刊,他投稿并發表了幾首詩詞,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被調到鎮廣播放大站自辦節目,3年后,他主動要求回到供銷社。
高惠年一直收藏著1985年、1986年兩本《通訊員證》,分別是揚州市報社、揚州日報社頒發,里面的《通訊員守則》寫著“實事求是,尊重事實,發稿前認真核實,嚴禁弄虛作假。”
“1983年《揚州市報》復刊,供銷社有報紙,我看到后,就將自己看到的新聞故事寫出來,寄到報社。”高惠年說,他寫得最多的是供銷社的新人新事、瓜洲的人文歷史、時代新面貌等,有“豆腐塊”,也有“大塊頭”文章。
最有趣的是,高惠年曾寫過一篇鎮供銷社用貨郎擔送貨下鄉的新聞,在《揚州日報》發表后,縣供銷社專門跟他打招呼:“以后發表這些新聞,希望預先通一下氣。”
編輯與通訊員書信往來
舊信封背后故事多多
“《揚州市報》復刊初期,培養了各行各業的通訊員,黨報與通訊員之間一般通過信件往來,如今看來依然令我感動。”高惠年說。
高惠年一直珍藏著當年的《揚州市報》《揚州日報》信封,記者看到,這些信封有在“揚州市廣陵區計劃經濟委員會”上加蓋揚州市報社印章的,有在舊信封上貼白紙寫地址的……高惠年表示,這些大小不一、紙質粗糙的舊信封,映射出報社當年勤儉辦報的精神。
高惠年保存了幾張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揚州日報》內部發行的《通訊之友》,這是黨報與通訊員之間交流的平臺,以信件形式寄給通訊員。1988年9月30日的《通訊之友》頭條,發表的是《“上帝”評頭論足——關于報紙的民意調查》,對讀者反映的問題予以刊出,高惠年說:“這反映出報社當年傾聽群眾意見,銳意改革的精神。”
“報社經常郵寄報道提示給通訊員,我保存的1985年7月的《當前經濟報道要點》,既是提示,也是主動約稿。”高惠年介紹,編輯常常就一篇稿件寫信給通訊員,如1984年8月16日,編輯胡志海就寫了一封信給他,是關于《歷史悠久的古渡——瓜洲鎮》需要補充發展成就,還提醒用規范字。
高惠年補充后不久,《歷史悠久的古渡——瓜洲鎮》在新開欄目《小鎮春秋》頭條發表。后來,高惠年根據編輯的指導,又寫了《久負盛名的瓜洲“三鐵”》等報道。
“我至今依然記得在廣陵路上的老報社,只有幾間平房,張滌先前輩與我面對面交談的情景。”高惠年感慨地說,《揚州日報》一直是他的良師益友,如今雖然年齡大了,視力不太好,但他堅持用老花鏡加放大鏡每天讀報,希望《揚州日報》蒸蒸日上。
記者 劉峰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