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9日訊 日前,在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一輛裝載著進口棉花的集裝箱車通過“集成查檢”系統,快速完成通關并入庫儲存。“進口棉花監管涉及檢疫、鑒重、取樣檢測、出證書等環節,如何創新監管模式,既能依法把關,又能快速通關,是我們推出‘集成查檢’模式的初衷。”黃島海關查檢二處查檢五科科長欒建華說。
(資料圖片)
黃島口岸是全國最大的棉花進口口岸,全國大約60%的棉花從該口岸進口。轄區內的青島前灣綜合保稅區、青島西海岸綜合保稅區是黃島口岸進口棉花的重要集散地。2020年8月19日,黃島海關啟動進口棉花“集成查檢”監管模式。3年來,已有20687個集裝箱進口棉花通過這一模式進口,推動進口棉花貿易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
黃島海關關員對進口棉花進行查驗。欒建華 攝
欒建華所在的青島前灣綜合保稅區內有20多家進口棉花保稅倉庫。在實施新模式以前,監管場地多,需要分散多次查驗,耗時較長,且現場鑒重環節多,影響物流效率。欒建華和同事每年要奔波上萬公里,目的就是為了保障進口棉花快速通關。
黃島海關推出的進口棉花“集成查檢”模式,將海關口岸檢疫、目的地檢驗、重量鑒定、取樣送檢一體融合,解決了分散多次查驗、執法人員不足等問題。
3年來,從最早只有青島前灣綜合保稅區的6家保稅棉花倉庫應用進口棉花“集成查檢”模式,到現在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內2個綜合保稅區、30多家進口棉花保稅倉庫應用該模式,幾乎覆蓋所有棉花保稅倉庫。
以往,棉花鑒重一直是困擾著廣大進出口棉花貿易企業的一個“心病”。按照傳統慣例,進口棉花的鑒重都是人工逐包衡重,采取的是肩扛、車推、臺秤衡重的原始方式,鑒重效率低、人工成本高、誤差難以避免、安全隱患大。而作為“集成查檢”系統的一部分,智慧鑒重系統實現了進口棉花的快速無接觸重量鑒定。
據了解,一個集裝箱棉包約100包,以往進行重量鑒定時,需要徹底掏箱,單個棉包人工逐包過磅,一個集裝箱需耗時60至90分鐘。以一批進口棉花20個集裝箱量計算,約5名工人一起連續工作20到30個小時才能完成重量鑒定工作。此外,人工過磅看磅,計數誤差偶有發生。“人工逐包過磅費用逐年上升,我們年年都面臨過磅工人緊缺現象。同時,重約200公斤的棉包砸一下很要命,安全問題不容忽視。”青島沃爾德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郭良說。
進口棉花“集成查檢”徹底解決了這些難題。依托“棉花整箱自動鑒重系統”,用科技取代人力,將棉花查檢過程由原來的港口查驗和區內倉庫檢驗2次開箱,合并為一次開箱進行檢驗、鑒重、檢疫、取樣,實現重量鑒定高效可追溯,將每個集裝箱進口棉花重量鑒定時長壓縮至6分鐘。
黃島海關不斷優化完善進口棉花“集成查檢”智能鑒重系統模式,在原有功能基礎上,實現了遠程聯網,海關關員在辦公室內即可查看棉花集裝箱的實時鑒重情況。
“用科技取代人力,取消了棉花鑒重對過磅工人的依賴,避免了庫內作業安全隱患,提高鑒重準確性,讓棉花鑒重這事兒徹底變輕松了。”郭良說。
通關更快、成本更低,是黃島海關進口棉花“集成查檢”模式帶來的顯而易見的效果。近日,在青島西海岸綜合保稅區的1家倉庫,通過“集成查檢”模式進入到倉庫存儲的棉花集裝箱車一輛接著一輛,來自全國各地的買家在倉庫內看貨選貨。
我國的棉紡企業主要分布于山東、江蘇、河南、河北等省份,均在青島港輻射范圍內。“進口棉花‘集成查檢’模式通過重新梳理作業流程,將原本分散在保稅倉庫實施的棉花檢驗工作集中到同一場地進行,實現了‘一站式’監管。”黃島海關查檢二處處長孔繁明表示。
郭良介紹,今年以來,企業進口棉花出入庫量同比增長40%,同時物流成本更低,每箱能節省物流成本500多元。
據測算,自黃島海關實施進口棉花“集成查檢”模式以來,累計可為企業節約成本1000多萬元。(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通訊員 孫雅慧)
責任編輯:周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