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瞭汽車/正琦
今年以來,車企的打折的新聞屢次等上頭條。先有雪鐵龍C5降價9萬出售,后有中汽協為限制價格戰而聯合16家車企簽訂承諾書。似乎今年各家車企的利潤即將被瘋狂的降價潮吞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事實上,車企有的是辦法從消費者口袋里賺錢。這其中的騷操作只有一些業內人士知曉。
1.內飾復古偷換鋼材,成本控制大師還看日系
一臺汽車的成本主要由研發成本、生產成本、營銷成本、技術轉讓成本以及稅務與人力成本組成。其中與消費者關系最大的無疑是生成成本。而這里也經常成為不少車企偷工減料的重災區。
車輛最貴的部件無疑是發動機、變速箱與底盤這三大件。而這三大件往往也是廠家最難偷工減料的。比如若將6缸機改成3缸機不僅涉嫌欺詐,而且還需要改掉不少車輛的其他部件。最后花費的設計費用與人工費很可能會讓車廠得不償失。
因此,在車輛的其他邊邊角角偷工減料就成了不少車企的常態。一些日系車廠很喜歡在內飾的成本上做文章,采用簡單、底價的皮革與塑料作為內飾。因此,大部分日系車的內飾呈現出保守、簡樸的設計風格。這不僅是審美取向的結果,更是成本控制后的結果。
同時,一些日系車也在車輛鋼材的成本上動了腦筋。一些美版日系車上的1500Mpa鋼材,到了中國被換成了980Mpa強度的鋼材,只因中國的碰撞標準低于國外。因此習慣在標準邊緣瘋狂橫跳的日系廠商自然選擇繼續在鋼絲上跳舞。
同時,還有一些廠家在新車上市前對車輛結構進行精心設計、采用堅固材質。但在上市后,安排設計師悄悄換上了成本更低、材質更脆弱的材質。這也就導致有些車型出現了上市初碰撞成績五星,上市后幾年A柱一撞就折的怪現象。不只是日系廠商會玩這種把戲,前幾年在碰撞測試中A柱慘烈折斷的大眾帕薩特就是一個典型。
當然,這也給車廠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近幾年在事故中屢屢出現的問題在不斷打擊著一些車企的口碑。因此,近年來豐田等廠家也在加強車輛A柱等車身重點部位的鋼材質量。然而除了鋼材之外,車輛其他配件的減省可能還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2.內飾、隔音棉竟成健康殺手,甲醛超標只因不用好料
如果說車架材質帶來的安全問題是顯而易見的話,那么汽車中其他配件的安全隱患很多都是很難覺察的。比如車輛中的內飾皮質與隔音棉等材料對健康帶來的威脅。一些車廠會采用劣質人造革作為內飾與座椅的包裹材料,這些材料會釋放出甲醛、二惡英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
這些有害氣體雖然不至于讓車主立刻致死,但是久而久之會損害車主的健康。現在很多4S店可以給車主提供車內清潔、除甲醛的服務可以短時間內解決這一問題。
但問題還在于,車內還有一些材質會在長時間內不斷散發有害氣體。這其中,隔音棉是不少車企節省成本的重災區。
一些廠家會用工業回收材料制作所謂“黑心棉”充當隔音材料,填充在汽車內部。這樣的材料會不斷釋放有害氣體,并且在太陽高溫曝曬后會釋放更多有害物質,威脅車主特別是孩子的健康。
這些降成本的地方還是一些老把戲,隨著時代發展,車企的花招變得多了起來。
3.新能源新玩法,科技幻境迷人眼球
新能源車的崛起讓不少人看到了中國汽車彎道超車的希望。但是在這彎道超車的過程中,有不少廠家用走捷徑造概念的方式把玩著消費者的認知。近幾年,激光雷達、零重力座椅、空氣懸架等百萬豪車才有的高端配置紛紛裝備到了30-40萬價位區間的新能源車上。動輒看齊百萬豪車,“500萬以下沒對手”“對手都在500萬以上”等夸張宣傳甚囂塵上。
但實際上,這些高端配置大多效果不佳。激光雷達華而不實,“拖尾”問題與高反“鬼影”一直得不到解決。激光雷達除了售價高、看著科技感十足之外,與毫米波雷達相比起來并沒有太大優勢。
由于我國車企普遍缺乏底盤調教經驗與技術積累,用上空氣懸架的車輛難以體現高級的駕駛質感。大多空氣懸架只能進行簡單的高低調節,而缺少多腔室,多層次的調節。與底盤質感的配合也讓人一言難盡。
在這個堆配置的狂潮中出現了一個吊詭的現象。車企與用戶似乎都成了韭菜,收割者反倒成了這些高端配件的供應商。一方面車企的造車成本水漲船高,導致財富壓力越來越大,而最終這些成本也都由消費者買單。
實際上,大部分中國消費者需要的既不是夸張的科技配置,也不是動輒看齊百萬豪車的奢華享受。他們花幾十萬只不過想買一臺好開,坐著舒服,動力不拉跨,安全性有保障的好車。所謂的智能配置與高端裝備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對于現在的中國汽車市場,專心提升產品質量與服務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知嘹汽車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系平臺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